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秘书处会同委员会相关部门对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形势进行会商分析。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水、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台风、风灾、冰雹灾害和干旱灾害。此外,还发生不同程度的低温、霜雪灾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共有5512.2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 742人死亡或失踪,3,013,000人需要搬迁或紧急支持维持生计,12,000间房屋/71,400间房屋被毁,232,000间房屋/636,000间房屋受损,53,019,000公顷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2176.5亿元。前三季度全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是: 与近年同期相比,灾害影响总体较轻。 “七八起”时期,北方地区灾害显着。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影响总体较小。受灾人数比近5年同期平均减少45%,比去年同期减少35%。降幅创近五年来之最。 ・从时间分布看,“七大起伏”时期(7月16日至8月15日)灾害损失最大,死亡、失踪304人,直接经济损失1037.7亿元,分别占前三季度灾害损失总额的41%和48%。在此期间,共有247人死亡或失踪北方地区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甘肃七省(区、市)直接经济损失814.3亿元,分别占一至三季度全国的33%和37%。 ——从灾害类型分布看,洪水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大多数,造成554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64.8亿元,分别占一至三季度灾害总数的75%和76%。此外,受西藏定日地震影响,一季度至三季度地震灾害死亡和失踪人数占总人数的17%。 ——从地区分布看,华北和西南地区受灾最为严重,死亡人数、失踪人数、房屋倒塌数量、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国的71%和92%,占65%。主汛期前三季度降水异常严重,全国共发生局地强降雨36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羽流下降出现较快,降水明显偏少。华北地区雨季持续59天,明显长于常年(30天),降雨量偏多。其中,内蒙古、北京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第二高。前三季度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为近年来同期最低。 2016年以来,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历年同期相比保持在较低水平。主要类型有滑坡、塌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强对流天气39次。全国各地在区域一级发生了五次气象过程。平均风雨天数15.7天,比常年同期偏多3.8天。这是近10年来同期的最高数字。尽管风、冰雹灾害分布广泛,全国各州程度不同,但总体灾害程度相对较轻。全国平均产尘天数为13.5天,比常年平均产尘天数长6.1天。沙尘暴灾害对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造成严重破坏,程度不同,受灾人口4万人,耕地10.3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3700万元。前三季度全国高温多日期间,全国平均降水量571.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7%。总蓄水量全国9520座大型水库库容5685.3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增长10%。全国平均气温12.9℃,较常年同期偏高0.9℃,平均高温日数15.9日,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主要河流总径流量较常年同期减少近30%。形成并登陆的台风数量普遍较多。广东省受灾较为严重。前三季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发生台风20个(是常年同期的1.5倍),其中登陆日本的台风有8个(是常年同期的1.5倍)。其中,广东省受损较为严重。 6月中旬以来,“丑”、“威”等7次台风“o”和“花嘎莎”先后袭击广东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受灾人数342.6万人,死亡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分别为全国台风灾害中最大的,分别占全国的64%、30%和70%。此外,我国沿海已发生13次风暴潮 过程和21个巨灾波过程。森林火灾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没有草原火灾。据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08起(其中大面积森林火灾1起),造成2人死亡。火灾总数处于最低水平。火灾的主要原因已确定为祭祀火灾、闪电、农业火灾、 室外吸烟和线路短路。全国未发生草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