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经济日报记者项家英11月12日发表文章称,“人民银行通过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传递货币政策‘稳’的基调。”文章称,中国人民银行11月11日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报告指出了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范风险、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支持实体经济与维护银行体系自身稳健的关系,加强宏观政策方向的连贯性,逆周期、跨周期调整,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率,保持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这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为一份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报告,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今年以来,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有效,货币政策逆周期紧缩效应逐步显现。金融总量快速增长。截至9月末,社会贷款存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分别增长8.7%和8.4%,人民币贷款存量270.4万亿元。社会和财政成本处于较低水平。 9月份,企业贷款和新发放消费抵押贷款利率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约40个基点和约25个基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展望货币政策,报告重申适度宽松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社会贷款条件保持相对宽松。我们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进行逆周期、跨周期调整,继续营造适宜的金融金融环境。密切关注主要国外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继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需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银行稳定信贷支持,保持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物价总水平相适应。招商联盟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民营银行预计将持续释放流动性中长期来看,优化流动性期限结构,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足,更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科学看待综合金融指标”栏目中指出,我国目前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70万亿元,社会贷款余额达437万亿元。当然,基数越广,未来金融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就越慢。这与此前央行行长班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是一致的。市场专家告诉记者,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日本经济正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所需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静态地合作遏制金融总量绝对增速或者一味追求金融总量快速增长。货币金融环境要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未来要更加注重盘活存量使用效率低下的金融资源。信贷支持也有积分区和报告。坚决落实金融“五项规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继续优化运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加强对科技金融领域数据开发利用的政策引导,加快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支持科学、技术和创新。优化支持碳减排的工具,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研究制定重点碳密集行业金融机构碳核算规则,不断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引导综合性小微信贷和民间经济融资合理增长,研究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改善体系,制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发展的政策措施。